《中学生读写》:故乡的电影

  • 作者:《子路教育网》
  • 发布时间:2017-08-06 01:09:41
  • 阅读 10413

摘要: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填充我快乐童年的岁月。关于故乡电影的历史,我就从那时说起。


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填充我快乐童年的岁月。关于故乡电影的历史,我就从那时说起。


  那时正处在文革期间,故乡被贫瘠的精神世界所包围,只好将全部希望全部热情都寄托在电影上,对故乡而言,最隆重最热闹最开心最抓神经的事莫过于看场电影了。当然来电影的消息,是头天晚上在邻村看电影的时候得知的,那时的放映员总是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广播:“同志们,今晚电影到此结束,请同志们走时注意安全,明晚电影XX村。”立即欢呼声四起,当然欢呼声来自于XX村的观众。

  当XX换成“官庄”的时候,就是我们欢呼的时候了。欢呼过后,欢快地回家,甜甜地入梦,第二天睁开眼,欢快地跑进学校,和同学们谈论昨晚电影的情形,发泄今天将再看一遍的狂喜。整个上午,连老师带学生都沉浸在惊喜之中,这时即使我们犯了错,老师也嘻嘻一笑,平时的威严早就跑光了。中午的饭特别早,因为这天生产队里放工提前了,母亲回家早,做的饭菜也比平时香多了。下午一上学就打听电影队来了没,听说上午就来了,还在大队部里吃了饭哩,于是就觉得做个支部书记真幸福,能陪放映员吃饭呢。下了一节课,就到电影场去“占窝儿”(占地方),用大大小小的石块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,以警示别人:这是我的地盘儿。好在电影场就在学校门口,摆完石块还不耽误上第二节课。

  老师知道我们已收不住心(其实老师自己也收不住了),于是早早地放学。放学后我们并不回家,而是围着两个(有时三个)放映员看他们做放映前的准备工作。准备工作仿佛一项仪式,庄重严肃而又认真。太阳还很高,几个人就开始忙碌起来。用竖铲在地上挖两个深直的坑,竖起两根木杆,用滑轮挂起银幕,吊起音箱,然后把小发电机搬进学校(村里还没通电),牵着电线走出校门,绕到早已摆好的放映桌上,最后搬出放映机,扯好线路,一切准备就绪,静等放映。整个过程神圣而又奇妙,其间谁要是帮上了忙,比如帮着牵牵线,抬抬发电机,谁就感觉万分荣幸和骄傲。记得有个放映员姓周,人长得精神,干活利落,普通话也说的好,十分敬业,他是我们眼里的神,他当时并不知道,他给多少人带来了一种不可言喻的神奇,一种真真切切的崇拜。

  太阳下山不久,天还不算黑,人们就开始向电影场聚集。这时,发电机突突响起来,迷人的汽油味四散开来,如今的我之所以迷恋汽油味,就与童年时代一次又一次不断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有关。灯亮了!放映员开始调试镜头,一束耀眼的白光扫向银幕,无数兴奋的手臂挥来舞去,银幕上充满了手指头。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,放映员广播说:“请同志们坐好,现在开始放映,今晚给大家放映的影片是……”欢呼声又起。正片之前一般都加一个反映农业学大寨开山劈石的片子,故乡人叫做“加片”,这种片子都很短,一会儿就放完,此时四面八方的人们继续向电影场聚集,愈聚愈多。“加片”一完,灯又亮起,此时喊娘叫爹的,呼姐唤弟的,兴奋得狂舞大叫的,热闹非凡。但是,正片一放,一切声音戛然而止,寂静的如入无人之境。换片的间隙,向四下里望去,黑压压一片人,房顶上、树上、草垛上都坐满了人。本村的,邻村的,不相邻的村子的,组成了拥有各村村籍的大杂烩。此时此刻,大家坐在一起,为影片中的人物一同悲喜,一同惊惧,一同愤怒,一同激动,一同振奋……那种氛围,那种场景,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感觉得到。一次放映《激战无名川》,电影里下雪,场子里也下雪,鹅毛纷飞,越下越大,放映员本想终止放映,但大家早已入了戏,都不答应,支部书记只好跑回家拿来一把雨伞遮住放映机,才保证了影片顺利放完。

  童年时代,是故乡电影最辉煌的时代。后来,随着电影业的不景气,又加上各家各户有了电视机,上了有线电视网,现在又有了VCD、DVD甚至电脑,人们对电影的喜爱程度已大不如前。为了完成任务,上级有时也派电影队下乡。所谓电影队,只不过一个人,带着银幕、音箱、片子、小型放映机,骑着摩托跑到村里来,应付公事一般,寻两根有些靠近的电线杆,歪歪扭扭地扯起银幕,把音箱随便地搁在银幕下面的地面上,太阳刚刚下山,在许多村民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放了起来。电影场也没了,新电影场常常临时设在路口,四面八方车来车往,车灯大开,鸣声四起,灰尘满天,观众一会儿起来一会儿坐下,得给车辆让道。附近村民家里的电灯射出无数的光来,干扰了放映机射出的光,再也见不到童年时代那种结结实实严丝合缝的黑了。场子里的观众稀稀拉拉,有许多顽童,他们精力根本不在电影上,只是找个地方耍耍而已。片子也极尽应付之能事,或者是粗糙的武打片,或者是老掉牙的老片子。一次在故乡看电影,映的是《董存瑞》,发现一对青年男女把恋爱场所选在了电影场。两人百般爱抚,死命缠绵,从董存瑞同志用“蘑菇”法参军,一直缠绵到董存瑞同志手举炸药包炸桥,直到那声著名的呼喊“为了新中国,前进——”才惊醒了二人的春梦,不得不抬头瞅瞅董存瑞同志,可是桥一炸完,两人又坠入爱河。

  此时已非彼时!真真向往伴随着童年时代的那一片片黑压压的人,那种对电影的执着与坚守、痴迷与忘我、苦恋与疯狂!